学院简介
|
生命科学学院(以下简称生科院)于2010年7月开始筹建,2012年5月正式成立。自成立以来,生科院大力弘扬“求真、求精、求新”的优良学风,通过多年不懈的建设和发展,学科和师资力量不断加强,拥有本科、硕士和博士在内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教学科研相长”的理念,按照“厚基础、重创新”的原则,修订完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改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重视对学生科研思维和操作能力的训练,将学生培养成既有见识宽广的基础知识和生命科学核心课程知识,又熟练掌握生命科学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学院现有生物技术、生物科学和生物信息学三个本科专业(均为四年制本科,毕业后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在校本科生701名,在校硕士生180名。有细胞生物学系、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微生物学与生物工程系、遗传学系和生物信息学系等5个学系,以及科学实验中心和教学实验中心,拥有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省级重点学科1个,校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各2门,以及一批省级和校级质量工程项目。2017年,一级学科生物学获安徽省属公办普通本科高校一流学科奖补资金项目2000万元资助;2018年,生物学获得地方高水平重点建设一流学科项目和省级转化医学研究项目资助,同年,生物学实验室获批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2020年,生物学获安徽省高等学校高峰学科计划每年300万元资助。2018、2019、2020和2022年,学科方向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生物与生物化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环境与生态学相继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019年,生物技术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生物科学创新班获批省级“六卓越、一拔尖”卓越人才培养创新计划2.0项目;2020年,生物科学专业获批安徽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这些突出成绩的取得,标志着我院生物学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和态势。 目前,生科院已拥有一支学科、学缘、学历和职称等结构较为合理的专任教学与科研力量,基本形成了一支教学效果好、学术科研水平高、年龄结构合理、具有发展潜力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77人,其中专任教师60人,包括教授16人(含校聘教授),副教授32人(含校聘副教授);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达到95%,教职工平均年龄38岁,其中有42%教师具有海外留学经历。近年,学院从美国、加拿大、芬兰等国家引进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先后选派多名中青年骨干教师赴美国莫尔豪斯医学院、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进修访学;广泛开展对外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推动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专业学科发展。生物学学科获安徽省高等学校高峰学科建设资助。学院近三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重点发展联合基金1项,获省级“六卓越、一拔尖”卓越人才培养创新项目1项,皖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获省“百人计划”1人,获省“百人计划”青年项目3人,获省教育厅“优青项目”3人;安徽省级教学名师1名,获选“安徽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2名,获“全国高校就业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1名,获安徽省教科文卫体系统师德先进个人1名。 学院拥有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流式细胞仪、高效液相色谱、超高速冷冻离心机、纳米颗粒跟踪分析仪、化学发光成像分析系统、凝胶成像拍照系统、全自动封闭式脱水机、自动组织包埋机、全自动轮转切片机、多功能自动染色机等多种仪器设备,秉承“统一管理,资源共享,开放共用”的原则为教学、科研及社会提供各项服务。“十三五”期间,学院共获得25项国家级科研项目,21项省级课题,校企合作项目1项,累计各类科研经费3千余万元。科学研究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教学研究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获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项,省级振兴计划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项。先后在国际期刊发表82篇SCI论文,6人次主编、副主编省级以上规划教材,12人次参编省级以上规划教材。 在人才培养上,学院注重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实行系统化和模块化教学,突出实践教学和综合能力培养,对本科生施行导师制,开展一大批大学生科研能力培育计划、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学科专业竞赛培育项目等。学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在学校领导下,坚持规模、结构、质量和社会需求协调发展,以教学/科研为中心、以改革发展为主题、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师资建设为重点、以实验室建设为保障,全面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具有高度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实现跨越式发展。 |